《你行!你上!》很好看,如果硬( yìng)要一句话让人看懂它,那( nà)就是 “郎朗版的阿甘正传( chuán)”,接 “郎朗”这个人的故事,讲( jiǎng)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zhōng)的时代变迁。
电影语言非( fēi)常姜文。只不过不那么喜( xǐ)欢姜文风格的朋友,不见( jiàn)得受得住他那魔幻现实( shí)主义表达手法的轰炸。这( zhè)次魔幻现实主义的强度( dù),接近当初的《一步之遥》,节( jié)奏上没有《一步之遥》那么( me)激进,但技巧之娴熟有过( guò)之而无不及。
我先举一个( gè)例子:
郎朗父母把郎朗带( dài)到北京的小房间时,两个( gè)人在讨论规划的时候, 背( bèi)景里的小郎朗一直边弹( dàn)钢琴边旋转。那琴凭什么( me)带着个人自己转圈圈呢( ne)?
这一幕堪比 《一步之遥》里( lǐ)马走日见武六,推开书房( fáng)就来到了邮轮上。姜文不( bù)断利用观众视听焦点之( zhī)外的空间,用 “不可能存在( zài)” 的奇幻方式来传递讯息( xī)。简单来说,导演一直在用( yòng)超现实的台词和镜头,给( gěi)观众营造一种致幻的抽( chōu)离感;用来剥离观众对剧( jù)情的理性思考,而在感受( shòu)上做传递。 这样一些不方( fāng)便明讲,不需要明讲的讯( xùn)息,反而能更丰满地传递( dì)出来。
魔幻现实主义和音( yīn)乐这个主题又是契合的( de),音乐本身是一种语言,里( lǐ)面有高山流水,也有下里( lǐ)巴人;有缱绻眷恋、也有心( xīn)碎欲绝;有金刚怒目,也有( yǒu)危机四伏。大部分人虽然( rán)听不懂,但能感受得到。 姜( jiāng)文的电影就是这样,如梦( mèng)似幻,他想要让你听不懂( dǒng),但感受得到。
当你意识到( dào)他的这些小技巧时,就能( néng)捕捉到大量有效的讯息( xī),传递着姜文不爱直白去( qù)讲的内容。
比如邻居因为( wèi)郎朗弹钢琴扰民报警,警( jǐng)察来见郎国任时, 背景里( lǐ)练琴的郎朗弹的应该是( shì) 《血染的风采》, 结果北京警( jǐng)察一看他的身份,马上就( jiù)亲如兄弟,把郎朗当儿子( zi)。电影一句台词不用,就把( bǎ)一套人物关系讲清楚了( le)。
又比如电影里郎朗离开( kāi)国家去求学时,被升降机( jī)吊在空中给几栋楼的人( rén)弹琴, 弹的不是外国人的( de)经典名曲,而是 《浏阳河》、《黄( huáng)河大合唱》。 从 现实中郎朗( lǎng) 也演出过浏阳河、黄河协( xié)奏曲,化用到他出国前的( de)这一幕;在浏阳河出了个( gè)什么人之后,几栋楼的人( rén)合唱风在吼,马在叫,这意( yì)思也是再清楚不过了。
整( zhěng)部电影到处都是这种表( biǎo)达手法,郎朗都成年了,他( tā)爸打电话回家还是用转( zhuǎn)盘座机接电话,他妈妈(马( mǎ)丽饰演)永远是坐在话务( wù)机前接线的电话工;最后( hòu)郎朗演出时镜头扫过的( de)老师们,全部是郎朗童年( nián)时的样子。
而且这部电影( yǐng)明明原著是郎朗的自传( chuán),可主角郎朗就是一个虎( hǔ)娃,傻愣愣的,根本不让观( guān)众带入他的情感和思考( kǎo)。所有镜头语言都在解构( gòu) “郎朗” 这个主角的主体性( xìng),而电影真正让观众带入( rù)的是郎朗的父亲郎国任( rèn),也就是 “郎朗的命运和历( lì)史定位,应该是什么” 这个( gè)视角。
导演用电影视听语( yǔ)言制造这种抽离感,背后( hòu)想要谈论的严肃主题是( shì)什么呢?
以往的姜文电影( yǐng),主题晦涩,我们还需要猜( cāi),这次《你行!你上!》完全不用( yòng)猜,实在是太明显了。 这就( jiù)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 de)探索之路。
都没啥隐喻,都( dōu)是明喻了。
“郎朗” 隐喻着中( zhōng)国的未来,“钢琴” 这个舶来( lái)品,则隐喻着 “工业化”。
电影( yǐng)从父母第一次送郎朗去( qù)学钢琴开始,用仰拍镜头( tóu)呈现了大雪纷飞中的毛( máo)主席挥手像的正面,郎朗( lǎng)父子在毛主席像的指导( dǎo)下前进。
后来学琴遇挫,郎( láng)朗父子又在大雪纷飞中( zhōng),在毛主席挥手像的背面( miàn),背着他老人家走了回头( tóu)路。
这个隐喻,和电影《钢的( de)琴》也是一脉相承的。一个( gè)行将破败的东北工厂,一( yī)群下岗职工,在厕所里开( kāi)组织生活会,讨论钢琴天( tiān)才郎朗的前途。最重要的( de)结论是,“郎朗” 学 “钢琴”,不能( néng)由他爹这个拉二胡的人( rén)来教。
电影里郎朗的第一( yī)任老师,在改革开放初期( qī),那个精英人才拼命外逃( táo)到美国的时代背景下,抛( pāo)下郎朗出国了。电影不深( shēn)究这一点,用 “我也要对孩( hái)子好” 这种喜剧的方式一( yī)笔带过。郎朗的第二个老( lǎo)师,在某个 “打砸抢” 的时代( dài)被自己的学生批判了,她( tā)害怕郎朗也是这样的人( rén),说郎朗 “手不适合弹钢琴( qín)”。 嗯……就像 “中国人不适合搞( gǎo)工业” 一样。
这是电影第一( yī)段的戏剧冲突——不教
随着( zhe)第三任、第四任老师帮助( zhù)下,郎朗 超过德国了,又超( chāo)过日本了 , 电影进入了第( dì)二个关键的冲突:谁是 “郎( láng)朗” 的 “总设计师” ,郎朗的成( chéng)就是来自教他的 “伯乐们( men)”,还是来自他的基因、他的( de)勤奋?
接下来是电影的第( dì)三段戏剧冲突, “郎朗” 的上( shàng)限在哪里?在欧美人主导( dǎo)的 “钢琴” 世界里,华人是有( yǒu)天花板的,那天花板的上( shàng)面是什么?
电影里的郎国( guó)任,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 wèi)了一件事。这件事与其说( shuō)是望子成龙,不如说是帮( bāng)助他儿子打破一切第三( sān)方对他的定义,打破一切( qiè)束缚他的边界。这里既包( bāo)括老师、也包括钢琴圈捧( pěng)明星的经济逻辑、当然也( yě)包括他自己。
虽然郎朗一( yī)直和郎国任冲突不断, 最( zuì)终郎朗是 信任他父亲的( de)。用电影里的台词中,父子( zi)之间不能闹分裂。那么郎( láng)国任隐喻的是什么,也呼( hū)之欲出了。
“你行!你上!” 的电( diàn)影标题里没有问号。这不( bù)是质疑,不是反问,而是 “你( nǐ)既然行就应该上”,是《邪不( bù)压正》里李天然有了自己( jǐ)儿子后应该说的话。
所以( yǐ)我说观众要快速理解这( zhè)部电影是什么主题,把它( tā)理解成 阿甘正传就好了( le)。用一个虎头虎脑的傻小( xiǎo)子的故事,勾串起一个大( dà)时代。 而且两部电影,都出( chū)自于各自国家,各不相同( tóng)的保守主义价值观(无褒( bāo)贬) 。
这部电影是好看的。至( zhì)于它所反映出来的价值( zhí)观,观众或有臧否,但问一( yī)句 “天花板上还有什么”,恐( kǒng)怕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 de)吧?
我个人只是惊讶这部( bù)电影这么姜文 (魔幻现实( shí)主义手法),又这么不姜文( wén) (过于直白)。估计姜文到了( le)今天这个江湖地位,思想( xiǎng)已经摆脱了左右摇摆,找( zhǎo)到了他感觉舒服的位置( zhì),可以相对尽情地做表达( d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