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A 电影偏向意识流一些,视( shì)听上很多时候是服务于( yú)意识流风格,但内容和角( jiǎo)色呈现上感觉又太写实( shí)了,有些格格不入,后来查( chá)了一下,电影是改编自Deborah Levy 的( de)同名小说,所以感觉导演( yǎn)是把小说的视觉化做的( de)很好但内容不太容易跟( gēn)进。
电影的主题感觉依然( rán)是与身份认同,童年创伤( shāng)和生活困境相关,童年离( lí)开有新家庭的父亲,强势( shì)无法行走的母亲感觉这( zhè)个题材很熟悉,有些太多( duō)类似的作品,而身份认同( tóng)部分的唤起与“强势的继( jì)承”这部分感觉塑造的蛮( mán)好,女配的演绎还是蛮好( hǎo)的,实话就是因为Vicky Krieps打算看( kàn)这部电影,虽然感觉她的( de)角色倒是很趋同。
女主角( jiǎo)色的异化可以理解,但让( ràng)我不太容易带入,感觉角( jiǎo)色还是太悬浮了,不过比( bǐ)较喜欢几处用动物对其( qí)状态的塑造,被拴住的狗( gǒu)象征着她的受困,不停的( de)叫其实是她内心的嘶吼( hǒu),而水母的攻击则像是对( duì)痛苦的回应,而她又会以( yǐ)疼痛之后的接触唤起欢( huān)愉的记忆,开场还有一段( duàn)书上对于水母的描述也( yě)蛮有意思。衣服上的词不( bù)光没看清楚…我还没听清( qīng)楚…Beloved和Beheaded?
视觉上,是整体比较( jiào)喜欢的,尤其是意识流的( de)剪辑和比较有趣的构图( tú),尤其是很多时候的快剪( jiǎn)和转场做的都很好,不过( guò)女主的状态呈现其实不( bù)够有意识流特点,状态和( hé)呈现更多的呈现环境与( yǔ)角色,除非你告诉我地点( diǎn)的设定有非常强烈的殖( zhí)民历史,以这部分呈现反( fǎn)殖民表达,不过这似乎也( yě)与整体的表达不契合。
听( tīng)觉上,感觉也是比较好的( de)地方,强调的其实是个体( tǐ)的状态,不论是隔壁邻居( jū)家狗的嘶吼还是母亲喊( hǎn)叫,女主内心的状态也会( huì)随着配乐的强弱产生变( biàn)化。
